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的故事(36)边区印刷局印制的抗战胜利纪念邮票(外一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为隆重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晋察冀边区邮政管理局成立之前,张家口军管会交通局就开始着手筹印“抗战胜利纪念”邮票。邮票图案采取在边区机关内公开征稿的办法,在十多份应征稿件中选定了华北联合大学集体创作的“八路健儿疆场杀敌图”。图案为八路军骑兵和步兵英勇杀敌的场景。图案的上下方分别书写有“抗战胜利纪念”和“晋察冀边区邮政”字样。审定图稿时,曾有人对邮票上出现青天白日旗帜提出不同意见。因抗战刚刚取得胜利,为顾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局,尊重历史情况,图稿得以通过。邮票由晋察冀边区印刷局以石印版单色印刷。晋察冀边区邮政管理局于1945年12月至1946年4月陆续发行,全套8枚,同图不同面值,每枚分无齿和有齿两种,面值为晋察冀边币1元(红棕色)、2元(绿色)、4元(红色)、5元(紫棕色)、8元(浅紫色)、10元(玫红色)、12元(黄色)、20元(浅绿色)。这套邮票图幅较大(40×48mm),为与其后发行图幅较小的同图案邮票相区别,通称为“大抗战”邮票。这套邮票图案清晰,印刷精美,图幅大方,欢乐喜庆,有民族特色,很受群众喜爱。抗战胜利初期,国共仍然是合作局面,全国邮件可以互通,许多信件在国民党统治区投送,也受到群众喜爱,保存邮票者甚多。也有人专程从北平坐火车或托人到张家口去购买抗战胜利纪念邮票收藏。
在发行大型抗战胜利纪念邮票之后,晋察冀解放区不断扩大。边区各级交通组织变革,邮政部门负责边区邮件的普遍服务,到1946年2月全边区已发展为5个邮区、14个邮政办事处、9个市邮局、155个县邮局、755个邮政代办所,需要大量邮票供应。
此时国民党背信弃义,攻占了张家口,晋察冀边区政府机关回到阜平县。由于邮票用量不断增加,如仍按原版增印,用纸较多,成本较大,在当时形势下运输也有困难。为此,边区邮政管理局决定,采用“大幅抗战胜利”邮票图案,稍加简化,印刷较小票幅(20×21.5毫米),集邮界称之为“小抗战”邮票。
抗战胜利后各地解放区相应得到发展,为解决各地军民通信需要,相继发行邮票、收寄邮件,据统计从1927年到1950年,当时有171个解放区发行过邮票448套〔中国集邮百科全书〕,但发行“抗战胜利纪念”邮票的解放区只有晋察冀解放区和山东战时邮务总局两地在当年发行了纪念邮票。国民党统治区在一年后才发行了相关邮票。解放区邮票一直是中外集邮爱好者追崇的收藏品,虽然纸张和印刷条件限制,邮票不像现代邮票精美,但由于时间久远、保存难度大,存世量越来越少。市场价格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摘自《晋察冀边区发行的抗战胜利纪念邮票》 宁夏网-新消息报,曹益民(略有修改)
焦凯立
2018.11.15
福斯特城
*********************************************************************************
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的故事
—编外篇之 541厂印制的邮票
在《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的故事》的多个篇章里都提到1949年11月13日,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由阜平南峪迁入北京,并入中国人民印刷厂,(后改名称为1950年— 北京人民印刷厂、1955年 —国营541厂(内部名称)、1988年— 北京印钞厂、2008年 —北京印钞有限公司)。可以说,边区印刷局在结束她十二年的光荣历程后,541厂在多种意义上继承、延续了她的精神传统。
而且,这个厂就是解放前民国邮政时期及共和国初期我国印制邮票的主要厂家,前身为创建于1908年的度支部印刷局 (俗称白纸坊印刷局),后称 “财政部印刷局”、“中央印制厂北平厂”等等,
1878年 (清光绪四年) 海关试办邮政, 发行大龙邮票, 至1911年清代邮政共发行邮票172种, 均为英国 (伦敦华德路公司) 美国 (华盛顿印刷局) 所代印。1910年6月,度支部印刷局增建活版课工房筹备印制邮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财政部印刷局印制雕刻版《中华民国光复纪念邮票》(孙中山像) 12种; 《中华民国共和纪念邮票》(袁世凯像) 12种; 同时设计印制了《大中华民国地图图案》样票14种 (未采用)。为我国自行设计、印制纪念邮票的首批产品;于1914年印制《北京一版, 帆船、农获、牌坊邮票》22种, 为我国自行设计、印制普通邮票的首批产品。
北京解放后,曾印制“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邮票”,“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八周年纪念邮票”、“生产图邮票” 等解放区邮票;新中国建立后至1960年,国家雕刻版邮票绝大多数亦为该厂印制,计有纪念邮票58批、171种;特种邮票31批、110种;编号票1批4种。
该厂五十年代印制的邮票,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展现了我国秀丽山川、风土民俗,具有较高的文物收藏和实用价值。特别是一些早期印制的发行及未发行品种,已成为集邮界罕见之珍品。
1959年,北京邮票厂正式投入生产,当年7月1日发行了《“五四”运动四十周年》纪念邮票,是北京邮票厂试印成功的第1套影写版邮票。
说来也是缘分, 邮票厂与541厂相距不远,离我家所在的541灰楼宿舍都是一站地,乘坐10路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只需几分钟的时间,两厂有关人员的交流合作十分便利。
同一年,邮电部发行了5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系列纪念邮票,其中第二组,第四组和第五组都在541厂制作生产,第二组全套四枚,全部由国徽作为邮票的主图。
后来邮票厂步入正轨,541厂的邮票任务就逐渐淡出了。可能唯一且有趣的一个例外是《曾侯乙编钟》小型张邮票。
《曾侯乙编钟》小型张设计好以后,确定用雕刻版,这也是设计师邵柏林最中意的邮票印刷方式。邮票请谁来雕刻呢?孙鸿年,这是邮票厂非常著名的邮票雕刻师。钢版雕好后,总设计师邵柏林非常满意。但邮票厂表示这套邮票安排不了,就请541厂印吧!
北京邮票厂的邮票专用纸张无法在541厂的印刷设备上使用,只能用其他纸张替代,这也造成了《曾侯乙编钟》邮票无背胶的尴尬。不仅如此,由于541厂没有专用的邮票打孔设备,所以《曾侯乙编钟》邮票既没有背胶,也没有打齿孔,成为新中国邮票发行史上的一个特例。或许在集邮发烧友眼里,这是难得的加分之处。
《曾侯乙编钟》小型张在设计上借鉴了中国画装裱中立轴的形式,上下采用取自曾侯乙墓中文物上的古铜色带有暗花的纹地作为装饰,以强调编钟古朴、厚重的风格。边饰的上部地纹中间,以中国书画竖长题的方式用金字凸印楚王赠与曾侯的镈上的铭文。主图上方用中国画长题的形式安排了一段介绍编钟的文字,用以表达小型张主题。主图采用白底色,使青铜乐器在深褐色边饰的衬托上更加突出。用横长的画框来表现气魄宏大的编钟群,给人以一种横向运动感。面对小型张使人仿佛置身于编钟齐奏时的宏大气势之中。
《曾侯乙编钟》小型张在印刷上首次采用了间接雕刻凹版刷的新技术。间接雕刻凹版印刷工艺是用雕刻原版制版,用胶版印刷机印刷。直观印刷效果像雕刻版,但用手触摸印刷品时却是平的,没有雕刻版油墨凸起的手感。《曾侯乙编钟》小型张的印刷效果,在放大镜下观察,雕刻线条不断不瞎,刀锋清晰完整,彩色套印准确,青铜质感十分真实,底色平服厚实。
喜欢集邮的朋友,请您关注这些珍贵的邮票吧!
感谢541厂原工会主席李林大哥和小学同窗吴国英对本文热心指正。他们提供的宝贵资料,更正、弥补了百度百科等网上查到的信息。
焦凯立
2023年2月27日